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數字文博何以向新而活(人民時評)

李洪興

2025年11月12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文博共創意味著文化共融,當文物被激活、觀眾被激發,就能形成內在的文化感受,進而積澱為深沉的文化自信

  

  400多年前,明代士大夫李之藻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繪制了《坤輿萬國全圖》。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彩繪中文版世界地圖。

  如今,這件南京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以“科技+文博”的全新面貌展現。前不久舉行的“觀天下·坤輿萬國全圖——南京博物院VR大空間沉浸式展覽”,吸引不少觀眾。

  從一張“靜態圖”到一場“活態展”,呈現方式立體化,玩法更有趣。這也讓人思考:數字文博,如何向新而活?

  “文物思維”變“產品思維”,在精細保護基礎上實現有益開發。讓文物“活起來”,不是簡單地把文物從庫房搬到展廳,而是在條件允許時,通過數字化、技術化、藝術化等手段,展現文物的新風採。與文物、文創有關的產品設計,成為活化利用的重要方式。

  比如,河南博物院以“文物活化+味覺體驗”為紐帶,挖掘中原飲食文化、融合文物IP與非遺技藝,推出錢幣巧克力、文物造型甜點等,戳中不少年輕人的心。基於文物類型、文化內涵來開發創新產品,為的是讓群眾更好地感受其文化魅力。故宮文創等產品的成功,也說明把藝術性與實用性結合起來,能夠更好滿足消費者物質享受、精神體驗的雙重需求。

  “潮流感”加“知識性”,讓人不隻看熱鬧,也看門道。實踐中,一些地方、景區、展覽館等,積極引入新技術、打造新場景,給人們帶來別樣體驗。新潮時尚的做法,值得肯定。但也應注意,不能為了形式的新奇而忽視內容的豐滿。南京博物院的VR體驗展,之所以讓一些觀眾感到“震撼,想二刷三刷”,就在於體驗感與知識性的統一。

  觀眾戴上VR設備,到鄭和寶船上參觀,可遇見一位操著閩南口音的“向導”。為什麼是閩南口音?原來,策展團隊從史料中考証,鄭和下西洋時,雇了大批有航海經驗的閩南船長、領航員和水手。正是諸如建筑樣式、寶船造型、人物服飾甚至口音等細節,都做到了有據可考,才讓知曉那段歷史的觀眾深感可信、不熟悉的觀眾也有所得。文博活化是創新之舉,有其嚴肅性,不能泛娛樂化。以研究為支點、以學術為支撐、以技術為媒介,文物展陳的潮流化、現代化表達才能更具文化價值、時代價值。

  “個體化”變“共創型”,讓博物館成為眾人共建的文化共同體。過去,人們到文博場館參觀,往往互動有限,不易留下深刻印象。如今,隨著技術進步,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在豐富展出形態的同時,還能讓觀眾成為“展中人”。

  不久前,雲南省博物館VR展“探秘古滇”上線,通過河道、民居、叢林等場景,展現古滇人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觀眾可在虛擬空間開啟跨時空的互動旅程。一名體驗者在特定情境中參與了“牛丟了,我們要去找牛”的活動后,坦言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身在故事之外”,到“成為故事的一部分”,觀眾有了代入感、沉浸感,讓一個個展陳空間成了有溫度、可交流的文化空間。文博共創意味著文化共融,當文物被激活、觀眾被激發,就能形成內在的文化感受,進而積澱為深沉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展覽時指出,“堅持文物屬於人民、服務人民,加強文物保護修復,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文博旅游熱度不減,技術賦能持續發力,為促進文博資源活化轉化帶來新機遇。精於保護、活化利用、做實內容、優化體驗、創新供給,“文博熱”才能一直熱,群眾的文化生活才能別開生面。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2日 05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