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卿
2025年11月12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推動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環節和重點任務進行頂層設計,作出“壯大林草產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戰略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林草事業。今年7月出版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間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在《為建設美麗中國創造更好生態條件》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我們要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同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結合起來、貫通起來,更好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到我國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以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生態基礎。
深刻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增強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中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意高遠、思想深邃、視野宏闊、論述精辟,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橋和船”的問題,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理論性、針對性、指導性。我們要緊密結合林草工作實際,准確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精髓要義和實踐要求,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上來,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重要論述深刻表明,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論述科學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証統一關系,深刻表明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可以並行不悖,可以取得二者協調共進的最優解。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綠水青山就可以變成金山銀山。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中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各自然要素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緊密關系。生態環境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中指出:“必須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保持常態化外部壓力。”這一重要論述深刻表明,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構建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四梁八柱”。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等,將有力推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既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既要注重數量更要注重質量》中指出:“久久為功、善作善成,不斷擴大森林面積,不斷提高森林質量,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一重要論述深刻表明,促進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協同推進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三綠”並舉,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四庫”更好聯動。要把更加注重“提質”、更加注重“興業”、更加注重“利民”結合起來,既提高生態質量,又用活林草資源,壯大林草產業,拓展林草就業增收空間。
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中指出:“你們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這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這一重要論述深刻表明,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離不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離不開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焦裕祿同志以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奮斗精神治理沙丘,八步沙林場“六老漢”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都為建設生態文明注入強大精神動力。我們要保持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耐心和耐力,發揚奮斗精神,持之以恆建設美麗中國。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具有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是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林草事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主戰場。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為美麗中國建設發揮了基礎性、關鍵性支撐作用。
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三北”工程區實地考察,發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的偉大號召。三北地區各部門聞令而動、主動參戰,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三大標志性戰役。目前已完成建設任務1.64億畝,塔克拉瑪干沙漠戴上了3046公裡長的“綠圍脖”,建成世界最長的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在“三北”等重大工程托舉下,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經超過25%,貢獻了約25%的全球新增綠化面積。
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地是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目前已構建起分類分級管理的自然保護地制度。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穩步推進,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建立,正式建立首批5個國家公園、2個國家植物園,各類自然保護地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8%以上。
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生態美和百姓富有機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走深走實。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以“山要怎麼分”“樹要怎麼砍”“錢從哪裡來”“單家獨戶怎麼辦”的“林改四問”為總指引,以制度政策創新為主線,聚焦產權制度、資源管理、經營模式、投入機制、產業發展等改革重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全國累計發放林權証1億多本,發展新型經營主體近30萬個,集體林地每畝產出比改革前提高3倍多。
加快發展壯大林草產業,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多用改革的辦法用活林草資源,壯大林草產業”,為拓展“兩山”轉化路徑、促進林草產業提質增效指明了工作方向。發展林草產業是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肩負著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重大使命。2024年全國林草產業總產值達到10.17萬億元,同比增長9.6%,林產品貿易額達1817億美元。全國森林食物年產量超過2億噸,已經成為我國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農產品,人均森林食物產量居世界前列。木竹加工、經濟林、生態旅游、林下經濟均成為年產值超萬億元的林業支柱產業。
堅決做好林草災害防控,國土生態安全更加穩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化生態資源保護,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能力建設”。發展林草事業,必須堅持造林與護林並重,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絕不能讓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功毀於一旦。為守護好寶貴的林草資源,我們嚴格落實森林草原防滅火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形成了森林草原火災預防、扑救、保障三大體系。森林、草原火災受害率分別控制在0.9‰和2‰以內。加強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防治減災、支撐保障“四個體系”建設,林業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率超過90%。
深學篤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譜寫“十五五”時期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標志著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達到新的高度,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思想財富。我們要深學篤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牢記使命、挺膺擔當,推動“十五五”時期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堅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北”工程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性工程,自1978年啟動以來累計完成營造林保存面積3174萬公頃,是我國生態治理成就和林業創新實踐的重要成果,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彰顯了我國在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要堅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按照黨中央確定的“時間表”和“作戰圖”,抓好重點項目落地落實,抓好資金、水、地、苗等要素保障,抓好光伏治沙、以工代賑、以路治沙等模式創新,抓好區域聯防聯治,抓好科技治沙,抓好監督落實,確保種一棵活一棵、種一片成一片,筑牢祖國北疆綠色長城。
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有序設立新的國家公園。”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自然資本和生態系統服務、保障國家乃至全球民眾福祉的重要管理手段,也是野生植物就地保護的主要形式,既需要完善頂層設計,更需要具體的行動落實。要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地優化布局,穩妥有序推進國家公園設立,繼續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統籌推進國家公園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完善自然保護區保護管理體系,提升保護管理能力。推動各類自然公園有序發展,加強自然公園規范化管理。將自然保護地總面積佔陸域國土面積的比重穩定在18%左右。
構建野生動植物高質量保護體系。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資源,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物種種群一旦滅絕,其中蘊含的基因資源便不可再生、不可恢復。而許多現代生物技術的運用都需要以基因資源為前提。比如,疫苗等生物制藥產業的創新升級都離不開重大基因資源的發掘與利用。要建立並完善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補充的野生動植物保護體系,科學開展致害野生動物防控。以國家公園、國家植物園建設為主線,加強旗艦物種保護研究中心建設。防范和打擊非法獵捕、採集、繁育、出售、購買、利用、進出口等活動。穩妥處置人獸沖突,加強預警預防,科學開展種群調控。統籌推進陸生野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野生動物致害防控與補償,完善致害補償政策,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推動林草產業迭代升級。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發展林下經濟,壯大林草產業。”森林和草原蘊含著豐厚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林草產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是綠色富民產業,能夠成為激發鄉村全面振興活力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綠色引擎”。加快壯大林草產業,要做大一產,做精二產,做優三產。優化提升木竹培育和加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模式,做大做強林下經濟、森林食品、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全面構建現代經營服務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實施科技攻關“揭榜挂帥”,助力加快優質樹種、草種培育。優化森林資源利用制度,推進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林草科技裝備水平。
著力防范化解林草災害。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森林草原是國家重要生態屏障,也是相對脆弱的生態系統。森林草原火災、有害生物入侵、虫害鼠害等林草災害能夠對這一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一旦遭到嚴重破壞,森林草原的生態修復、生態重建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必須著重提高防范化解林草災害的能力和水平。要回答好“到底有沒有預案?專業滅火力量夠不夠?有沒有滅火的大飛機?有沒有防火道、隔離帶?”等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四問”,堅持森林草原防滅火一體化,持續推進防范責任體系、規章制度體系、預警監測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宣傳教育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森林草原火災預防、扑救、保障綜合防控能力。實施鬆材線虫病防控攻堅行動,推進重大病虫害和草原鼠虫害防治。加強外來物種管控。
增強美麗中國建設的精神動力。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弘揚偉大奮斗精神,持之以恆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而艱苦奮斗,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綠色發展奇跡,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落實好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關於美麗中國建設的部署,要把大地植綠和心中“播綠”相結合,大力傳承弘揚好“三北精神”、塞罕壩精神、右玉精神等寶貴精神財富,堅決扛起生態保護的政治責任,切實履行林草部門核心職能,攻堅克難、勇毅前行、善作善成。要培育愛綠護綠的良好風尚,教育和激勵全社會積極投身林草事業發展,推動人人爭當綠色使者、生態先鋒,匯聚起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礡力量。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立足美麗中國建設全局謀劃推進林草工作,堅定信心、錨定方向,加倍努力、苦干實干,為實現“十五五”規劃目標任務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2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