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共促全球婦女事業新發展

陸海娜

2025年11月18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995年,在北京,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為全球婦女事業發展樹立了裡程碑。“以行動謀求平等、發展與和平”的崇高目標,至今仍激蕩人心。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全球婦女事業既迎來新的機遇,也面臨著地緣政治沖突、氣候變化、數字鴻溝等帶來的嚴峻考驗。在此背景下,我國為破解全球性別平等難題、完善婦女權益全球治理提供了富有啟迪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全球圖景:成就與挑戰並存,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性別平等赤字

  回首過去30年,全球婦女事業在艱難曲折中取得了不容否認的進步,取得了諸多進展。然而,我們必須正視一個現實,即根深蒂固的結構性不平等依然是橫亙在平等之路上的巨大障礙。

  全球范圍內法律與實踐之間的“執行鴻溝”依然寬闊。許多國家雖在法律文本上確立了平等原則,但司法救濟渠道不暢、法律實施資源匱乏、傳統習俗偏見頑固,使得法律上的權利難以轉化為現實中的權利。交叉性歧視問題日益凸顯,貧困、種族、移民身份、年齡、殘疾等因素與性別歧視相互交織。

  與此同時,全球治理體系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暴露出明顯的“赤字”。一方面,舊的治理模式往往陷入“承諾多於行動”的困境,國際共識難以轉化為各國國內持續有效的政策投入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對於人工智能算法中的性別偏見、數字領域的網絡性別暴力、氣候變化對婦女生存和發展的差異化沖擊等新挑戰,現有的全球治理規則供給嚴重不足,反應遲緩且碎片化。而聯合國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多邊全球治理機制,當前正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包括個別大國頻繁“退群”引發的機制碎片化、持續性的預算短缺危機,以及國際社會對其效能與代表性的信任度下滑等問題,這些挑戰不僅侵蝕多邊合作的基礎,也影響到聯合國推動性別平等工作的成效。這些治理赤字,呼喚著新的理念與路徑,推動全球婦女事業邁向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未來。

  中國實踐:法治保障、政策驅動、社會協同的立體化保障體系

  作為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承辦國和《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締約國,中國將男女平等確立為基本國策,並將其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經過30年探索,中國為全球性別平等事業提供了富有借鑒意義的實踐。

  法治保障體系實現歷史性飛躍。我國2022年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理念升級和制度革新。該法規定了用人單位在招聘錄用過程中不得實施的禁止行為,顯著強化了防治性騷擾的用人單位主體責任,明確了婦女權益公益訴訟制度。2015年通過的反家庭暴力法確立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通過簡捷快速的司法程序,為家暴受害者筑起一道堅實的“法律隔離牆”。

  國家機制發揮強有力的頂層設計作用。《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設置了健康、教育、經濟、參與決策和管理、社會保障、家庭建設、環境、法律8個領域、75項主要目標和93項策略措施。綱要明確以“村委會成員中女性比例達到30%以上”“村委會主任中女性比例逐步提高”等硬性指標為目標,並通過嚴格的監測評估機制確保落實。

  政策注重精准賦能與減負。中國通過一系列精准的政策工具,助力婦女特別是農村婦女創業興業。“鄉村振興巾幗行動”深入實施,培育了一大批“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在城市,各級婦聯組織聯合人社部門等,為女大學生、創業女性提供孵化器、導師團和資源對接平台。在減負方面,提高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准,以及多地探索推廣的父母共享育兒假,鼓勵家庭內育兒責任共擔,支持其平衡工作與家庭。

  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平等參與。人大代表中婦女代表比例不斷提升。2023年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婦女代表佔26.5%。政協全國委員會以及地方委員會中,女委員比例呈增長態勢。2023年,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女委員佔22.4%。在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中,採取有力措施提升婦女在村委會成員中的比例。婦女享有平等政治權利,踴躍參與民主實踐,積極貢獻巾幗力量。

  社會環境與公共服務構建支持網絡。國家及行業推動交通樞紐、商場、醫院等公共場所與用人單位建設標准化母嬰室/哺乳室,為哺乳期女性提供尊嚴與便利。截至2024年底,全國有40.3萬個已建工會企事業單位建立女職工休息哺乳室。2012—2024年中央財政投入30.1億元救助患病婦女,2009—2024年開展免費宮頸癌篩查3.42億人次、乳腺癌篩查2.45億人次,婦幼健康服務體系持續完善。此外在包括教育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都大力培育尊重和關愛婦女的社會風尚,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讓男女平等理念真正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

  面向未來:在共商共建共享中開辟廣闊道路

  中國的實踐表明,推動性別平等需要系統思維和整體方案。這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高度契合,為完善全球婦女權益治理提供了清晰的路徑。

  共商,為凝聚共識打下基礎。我們應在聯合國等多邊框架下,發起更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全球對話。各國政府、國際組織等共同商議,為應對數字性別鴻溝、人工智能倫理、氣候正義等新挑戰,制定公正合理的國際規則與標准,確保科技進步和綠色轉型惠及所有婦女。

  共建,為深化合作拓寬路徑。將中國在婦女減貧與賦權、婦幼健康、數字能力建設等方面的路徑做法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分享,積極開展務實合作項目。支持聯合國婦女署等機構的作用,強化其規范性支持、系統協調與資源動員功能,共同建設一個更具韌性和響應力的全球婦女發展合作網絡。

  共享,是最終追求的目標。我們應致力於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婦女發展知識共享平台,系統梳理、總結並推廣各國在各領域的良好實踐。讓成功的經驗轉化為全球公共產品,實現成果的普遍共享,最終推動構建一個免於恐懼、免於匱乏、人人享有尊嚴與全面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當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以全球治理倡議為指引,重溫《北京宣言》與《行動綱領》的初心,將澎湃的共識轉化為堅實的行動。通過堅定不移的法治保障、持續創新的政策指引、廣泛深入的社會動員和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我們必將共同創造一個對所有婦女和女童更加平等、包容、繁榮的美好未來。

  (作者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8日 10 版)

(責編:彭靜、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