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國有效實施
本報記者 張 璁 魏哲哲
2025年11月18日08: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
10月23日,如潮的掌聲中,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中國式現代化鐫刻下又一個鮮明的時代印記。《建議》明確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協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一步凝聚起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磅礡力量。
思想如炬,大道篤行。
2020年11月,黨中央首次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習近平法治思想正式提出。在波瀾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中,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全面依法治國向縱深推進、有效實施,不斷開創法治中國建設新局面,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筑牢堅實法治根基。
回應時代命題、順應人民期盼、緊扣厲行法治,邁向良法善治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
第一次將“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寫入法律﹔第一次明確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第一次明確規定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今年5月20日起施行的民營經濟促進法,用諸多“第一次”為中國法治建設標注下又一個裡程碑。
為國家打造治理重器,為善治奠定良法根基。
繼民法典之后,我國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態環境法典立法進程備受關注。
今年4月,生態環境法典草案整體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把保障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權益寫在法典草案第一條﹔回應生態環境領域群眾投訴較為集中的問題……一部內容詳實、結構完整,護航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重磅法典正穩步走來。
進入新發展階段,要以高質量立法保障高質量發展、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回應時代命題——制定長江保護法,設立全國生態日,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修改全國人大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立法法等,完善國家機構組織制度和有關憲法性制度。
順應人民期盼——制定修改反食品浪費法、食品安全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關注社會熱點,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緊扣厲行法治——修改監察法,推進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修改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讓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落到實處。
“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修改公司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積極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變化,新興領域立法步伐加快,網絡安全、生物安全等領域法律制度充實完善,保障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健康發展﹔
立改廢釋並舉,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對全部現行600多部行政法規開展了規模最大的一次集中清理,服務高質量發展更加精准……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現行有效法律310件,行政法規和監察法規600余件,地方性法規超過1.4萬件,國家治理急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維護國家安全所急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健全,邁向良法善治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
“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
去年9月,《湖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得知消息時已近截止日期,80多歲的陳俊清情急之下,用煙盒中的錫紙寫下建議,由基層立法聯系點逐級上報,最終被立法機關採納。
“錫紙上的建議”承載民意,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注腳。
截至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共設立54個基層立法聯系點,覆蓋31個省區市,帶動省、市兩級人大設立基層立法聯系點7800多個。億萬群眾的聲音通過這張遍布全國的民主網絡,跨越千山萬水來到立法機關,並得到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吸收採納。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讓每一部法律法規都載滿民意,為“中國之治”夯基固本。
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用法治來規范政府和市場的邊界
全面依法治國,法治政府建設要率先突破。
近日,中央依法治國辦發布《關於第三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命名的決定》。每兩年一批,梯次推進、輻射帶動,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樹立起一批批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的典范標杆,不斷把法治政府建設向縱深推進。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
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讓執法力量下沉縣、鄉兩級﹔扎實推進提升行政執法質量三年行動,實現對行政執法的全程在線監督﹔完善行政裁量權基准制度,解決執法標准不統一、類案不同罰等問題……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執法行為中都能看到風清氣正、從每一項執法決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
在四川廣安,小區居民“民告官”的行政復議,推動了一份“紅頭文件”修改完善,讓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的惠民政策順利落了地。
新修訂的行政復議法對行政復議制度作了系統重塑。2024年正式實施以來,行政復議糾正違法和不當行政行為8.2萬件,針對執法共性問題制發行政復議意見書、建議書1.1萬余份,有效提升新業態市場准入、新就業群體社會保障等領域的依法行政水平。
如今,“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理念日益入腦入心、見行見效——
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更加有力,各地對法治建設履職情況進行述職實現了全覆蓋。
規范罰款的設定與實施,對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中的罰款事項進行清理,先后取消和調整86個罰款事項。
推動法治公安建設,目前全國已建設執法辦案管理中心3200余個,讓民警在鏡頭下辦案、在陽光下執法。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一段時間以來,亂檢查、企業迎檢負擔重成了突出問題,如何破解難題?
在浙江,“綜合查一次”的統籌有效杜絕“九龍治水”﹔在山東,分級分類監管的精准避免了“大水漫灌”﹔在廣東,“亮碼入企”的透明讓執法留痕可溯。今年1—8月,各地涉企行政檢查數量同比普遍下降30%以上,但發現問題率平均提高16%。
今年以來,各地持續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等問題,依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截至今年9月,公安機關已查糾刑事執法突出問題4.9萬個﹔司法部統籌組織的政府行政系統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各地查糾執法突出問題相關案件5萬多件,企業和群眾獲得感持續增強。
靠前一步,政府服務的暖心更加增強企業發展的信心。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在更多領域更大范圍實現“高效辦成一件事”﹔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日益普及,“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自助辦”觸手可及……用法治來規范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才能真正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
健全公正司法體制機制,讓人民群眾感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公平正義是司法的價值追求。
“看到判決書裡寫了‘該判例也有人民法院案例庫相關類案’佐証,雖然敗訴也信服。”去年6月,一起買賣合同糾紛化解后,當事人劉某拿著判決書說。
2024年2月,人民法院案例庫正式上線並向社會開放,為法官辦案提供權威、精准的參考和指引,明晰了裁判規則,也給審判行為提供“一把尺”,確保類案同判做到“一碗水端平”。
近年來,司法機關持續豐富改革工具箱,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
通過公開聽証、人民監督員制度等,群眾有序參與和監督司法的渠道不斷拓寬﹔司法每一環節均可在公開渠道進行查詢,方便群眾和社會各界了解監督……一項項改革舉措,規范司法行為,讓群眾更清晰感受司法權力運行,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公開的關注和期待。
“法律不應該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眾工作。”
當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延展,新時代的司法工作也要更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日常生活中,群眾遇到糾紛到法院打官司,最需要的就是一份條理清晰、精准表達訴求的起訴狀或者答辯狀。為了便利群眾訴訟、更好保障當事人訴權,全國法院全面推廣訴辯狀示范文本,降低訴訟專業門檻。
司法為民,枝葉關情。
全國四級法院全部建成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解紛成本顯著降低﹔全國檢察機關以為民辦實事為目標,積極探索常態化開展簡易公開聽証,突出聽証的當場性、簡便性和實效性,當場及時化解矛盾……司法機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司法便民利民惠民落到實處,以實實在在的法治成果為人民安居樂業保駕護航。
“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明規則。“正當防衛”“刑法第二十條”等成為群眾關注的熱詞,“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理念深入人心。堅決懲治網絡暴力“按鍵傷人”、依法遏制高額彩禮、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年來,司法機關以個案彰顯鮮明立場,實現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有效促進了法治社會建設。
促治理。前不久,總結10年來的經驗做法和制度創新成果,檢察公益訴訟法草案正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創設以來,為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職、匯聚公益保護合力作出重要貢獻,已成為公益司法保護“中國之治”的重要內容。
司法亮劍,公平正義可感可觸可見。深化司法權運行機制改革,完善和落實司法責任制,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加快建設,司法質效和公信力不斷提升,讓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讓法治成為全社會共同信仰,不斷夯實全面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
奉法者強則國強。
11月1日起,法治宣傳教育法正式施行。恰逢全民普法40年、“八五”普法收官之年,這部法律的制定出台,標志著法治宣傳教育事業全面邁入了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的新紀元。
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
連續11年,每到12月4日國家憲法日前后,一場“憲法晨讀”活動,聯動全國幾十萬所學校、數千萬名師生同步參與。庄重的儀式感,琅琅的讀書聲,法治精神就這樣在青少年的心底生根發芽。
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給億萬人民群眾,是中國法治建設史上的一大創舉:連續24年開展“憲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主題宣傳活動,打造2800余個憲法主題公園(廣場),15萬普法講師團成員、222萬普法志願者深入基層開展法治宣傳,讓法治走到人民群眾身邊……
“八五”普法規劃實施以來,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全民法治素養明顯提升,全面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不斷夯實。
守正創新,在針對性和時效性上下功夫。
針對企業需求,提供“菜單式”普法,開展“訂單式”宣講,在線還有“碼上普法”……今年的“民法典宣傳月”裡,全國上下廣泛開展“民法典進企業”,助力企業防范化解風險、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實時普法、精准普法,讓普法供給不斷滿足群眾的法治需求。
貼近群眾。無論是反詐宣傳守護群眾“錢袋子”,還是聚焦身邊事以案說法,各地各部門圍繞群眾法律需求較大的交通、醫療、勞動、消費等領域,更好回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緊跟時代。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普法”“非遺+普法”等普法新模式,全國各類普法新媒體賬號3萬多個,普法傳播力和覆蓋面不斷提升。
文化育人。從內蒙古草原上的“法治烏蘭牧騎”,到廣西的“法治三月三”,各地打造法治文化新品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浸潤人心。
一次次法治實踐,也是一堂堂法治“公開課”。
“誰執法誰普法”“誰管理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將法治精神貫穿於每一次立法意見征詢、每一個行政執法過程、每一場司法案件審理,大普法工作格局推動全社會厲行法治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
分層分類開展法治教育,抓住“關鍵少數”,各地普遍建立了領導干部現場述法、旁聽庭審等制度,推動國家工作人員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聚焦“未來多數”,堅持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全國中小學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配備率達98.9%……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今天,420萬“法律明白人”遍布大江南北、城市鄉村,成為社情民意信息員、政策法律宣傳員、矛盾糾紛化解員、法治實踐引導員,更好服務基層依法治理,讓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地生根。
推進全民守法融入法治實踐、融入基層治理、融入日常生活,讓法治成為全社會共同信仰,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
宏圖鋪展,法治護航。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下,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新征程法治中國建設必將為續寫兩大奇跡新篇章、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匯聚起磅礡的法治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8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